?機械齒輪加工過程通常包括以下主要環(huán)節(jié):
?

設計與制圖:根據(jù)齒輪的使用要求,如傳遞的功率、轉速、扭矩、傳動比等,設計出齒輪的參數(shù),包括模數(shù)、齒數(shù)、齒形、齒寬等,并繪制出詳細的二維工程圖紙,標注出尺寸公差、形位公差、表面粗糙度等技術要求。
原材料選擇與檢驗:根據(jù)齒輪的工作條件和性能要求,選擇合適的材料,如中碳鋼、中碳合金鋼等。原材料進廠后,要進行嚴格的檢驗,包括化學成分分析、硬度檢測、金相組織檢查等,以確保材料符合設計要求。
鍛造坯料:將選定的鋼材坯料加熱至合適的鍛造溫度范圍,采用鍛造設備,如空氣錘、摩擦壓力機等進行鍛造。通過鍛造可以改善鋼材的內部組織,使其更加致密均勻,提高齒輪的綜合力學性能,同時也能初步成型齒輪的毛坯,減少后續(xù)加工余量。
毛坯熱處理:鍛造后的齒輪毛坯通常需要進行熱處理,如正火或退火。正火可以細化晶粒,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強度,改善切削性能;退火則主要用于消除鍛造應力,降低材料硬度,便于后續(xù)加工。
切削加工
粗加工:包括使用車床對齒輪毛坯進行外圓、端面等部位的車削加工,為后續(xù)的齒形加工提供準確的定位基準和合適的余量;對于一些需要加工鍵槽的齒輪,還會在這個階段使用銑床或插床進行鍵槽的粗加工。
齒形加工:這是齒輪加工的關鍵工序,常用的方法有滾齒、插齒、剃齒、磨齒等。滾齒和插齒主要用于齒形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,能夠高效地加工出各種模數(shù)和齒數(shù)的齒輪;剃齒則用于對滾齒或插齒后的齒輪進行進一步的精加工,提高齒形精度和表面質量;磨齒主要用于高精度齒輪的加工,能夠糾正齒輪在熱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變形,獲得很高的齒形精度和表面光潔度。
精加工:對齒輪的外圓、端面、內孔等部位進行精車或磨削加工,以達到設計要求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;同時,對鍵槽等部位進行精加工,保證其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。
熱處理:根據(jù)齒輪的性能要求,對切削加工后的齒輪進行淬火、回火等熱處理。淬火可以提高齒輪的齒面硬度和耐磨性,回火則用于消除淬火應力,穩(wěn)定組織和尺寸,提高齒輪的韌性。對于一些高精度齒輪,可能還需要進行滲碳、氮化等化學熱處理,以進一步提高齒面的硬度、耐磨性和抗腐蝕性。
表面處理:為了提高齒輪的防銹、耐腐蝕性能和外觀質量,可對齒輪進行表面處理,如鍍硬鉻、鍍鋅、發(fā)黑等。鍍硬鉻可以提高齒面的硬度和耐磨性,同時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;鍍鋅可以防止齒輪生銹,適用于一些對耐蝕性要求不是特別高的場合;發(fā)黑處理則主要是為了美觀和防銹,成本相對較低。
質量檢驗:對加工后的齒輪進行全面的質量檢驗,包括齒形精度、齒向精度、周節(jié)偏差、齒圈徑向跳動等參數(shù)的測量,以及齒輪的外觀、尺寸精度、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檢查。通過使用齒輪測量中心、三坐標測量儀等精密測量設備,確保齒輪的各項指標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。對于一些重要的齒輪,還可能需要進行探傷檢查,以檢測齒輪內部是否存在裂紋等缺陷。
裝配與調試:將加工好的齒輪與其他相關零部件進行裝配,組成齒輪傳動裝置。在裝配過程中,要注意保證齒輪的安裝精度,如齒輪與軸的配合精度、齒輪之間的嚙合間隙等。裝配完成后,進行調試運行,檢查齒輪傳動的平穩(wěn)性、噪聲、溫升等指標是否符合要求。如有問題,及時進行調整和修復,直至滿足使用要求。